蕲春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126000000地名由来:县境古为扬州地,春秋战国时属楚,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始建“蕲春县”,县名以境地“水陲多蕲菜”,义取蕲菜之春。《元和郡县志》卷27蕲州蕲春县:“因蕲水以为名也。”《太平寰宇记》卷127蕲州蕲春县:“[阅读全文]
浠水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125000000地名由来:《读史方舆纪要》卷76黄州府蕲水县:浠水“在县治南。亦名南门河。源出江南英山县之英山下,流经罗田县入县境,环绕县南合众流,西南至南溪口入江”。县以浠水为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阅读全文]
英山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124000000地名由来:《大明一统名胜志·南直隶庐州府志胜》卷13:“宋淳祐中始立鹰山寨,咸淳初改名英山。德祐二年(1276年)设县,仍寨名。”又载,“鹰山者,以形肖也。今县治后鸡鸣山是。”清光绪《安徽通志》卷33《舆地志[阅读全文]
罗田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123000000地名由来:《舆地纪胜》卷47蕲州《景物上》:崄石“在蕲水县东北十里,罗田三溪之水会焉。盖县居兹水之陆而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历史沿革:罗田县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隋以前属蕲春郡,唐时并入蕲水[阅读全文]
红安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122000000地名由来:《郡县释名》湖广卷上:黄安县“本黄冈、麻城、黄陂三县地,在郡西北,距各县治远,盗贼丛集,积逋滞讼,久而益炽,官司苦之。嘉靖间,抚臣张雨奏请割麻城太平、仙居二乡,黄冈中和乡,黄陂滠源乡,建县于姜家[阅读全文]
团风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121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国务院1995年12月23日批准撤销黄冈地区和黄州市,设立地级黄冈市。黄冈市设立黄州区和团风县。村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团风镇河西岸居委会崩坡居委会马坊桥居委会乌林街居委会上寨村临江铺村罗家沟村罗[阅读全文]
黄州区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102000000地名由来:黄州因当时黄州城一带多黄土而得名。历史沿革:原为古黄州府治属县。前284年,楚灭邾(今山东邹县),俘获邾国的国君邾子,并将其南迁,流放到今禹王城地(黄州城北面),成为楚国的属臣,统领今黄冈一方之地,[阅读全文]
黄冈市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100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国务院1995年12月23日批准撤销黄冈地区和黄州市,设立地级黄冈市。黄冈市设立黄州区和团风县。乡/镇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市辖区黄州区赤壁街道办事处东湖街道办事处禹王街道办事处南湖街道办事处路口镇[阅读全文]
松滋市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087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建县已1600余年了。西汉初,县域设置高成县。东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豫州安丰郡松滋县(今安徽省霍丘县)人因躲避兵乱,纷纷南移至荆州大地居住,从而侨立松滋县,县治设上明(今老城西郊),隶[阅读全文]
洪湖市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083000000地名由来:该市境内有洪湖,故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历史沿革:1951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将仙桃市(原沔阳县)东荆河南区域,以及汉阳、嘉鱼、监利各县接壤区域划出,建立洪湖县,属荆州地区管辖。198[阅读全文]
石首市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081000000地名由来:石首以“有石孤立”于城北石首山为名,自晋太康五年(284年)建县至1990年,除去废置的200余年,县治1501年,市治5年。《旧唐书·地理志》载:石首县“取县北石首山为名”。《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卷1:[阅读全文]
江陵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024000000地名由来:江陵“以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大明一统名胜志·湖广荆州府志胜》卷8:“近地无高山,所有皆陵阜之属,故名江陵。”又清光绪《荆州府志》卷1《地理志·沿革》称:江陵“以地[阅读全文]
监利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023000000地名由来: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析华容县置监利县,因境内“地富鱼稻”,东吴“派官监办之”,故名监利,属南郡。《郡县释名》湖广卷上载:“孙吴置监利县,正以地富鱼稻之利,令官监办之,故名监利。”(中国地名语源[阅读全文]
公安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022000000地名由来: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领荆州牧,立营油工口(今斗湖堤东北),改孱陵为公安,公安县名来源于此。《太平御览》卷167《州郡部》荆州载:“《荆州记》曰:刘备败于襄阳,南奔荆州。吴大帝封为左将军荆州[阅读全文]
荆州区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003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春秋楚郢都。秦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汉郢县并入为南郡。晋兼为荆州治。南朝梁至五代南平国曾有十个帝王建都江陵。宋为荆州府治。元为中兴路治。明、清为荆州府治。1914年属荆南道。1921年属荆宜道。[阅读全文]
沙市区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002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原为江陵县地。元代曾置中兴县,后废。明代沿江形成带状市镇。清设巡检司,名沙市镇、沙市巡司、沙市迅。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辟为通商口岸。1949年从江陵县划出置省辖沙市市。1958年改为荆州专区[阅读全文]
荆州市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1000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国务院1994年9月29日批准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地级)和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区。荆沙市辖原荆州地区的松滋县、公安县、监利县、京山县和新设的沙洋区、荆州区、江陵区。原荆州地[阅读全文]
汉川市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0984000000地名由来:唐武德四年(621年),移治泐山下,以汉水流经县境而改名汉川县,属沔州淮南道。《郡县释名》湖广卷上:汉川县“唐置▉川县。宋初改义川,太平兴国间避太宗讳改名汉川,亦以县西南十里汉水所经流也”。(中国地[阅读全文]
安陆市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0982000000地名由来:《太平寰宇记》卷132安州:“《宋志》云:孝建元年(454年)分江夏置安陆郡,则郡县名之差也。梁天监七年(508年)于此置南司州,后废州,复为安陆县。”“安陆”以与“江夏”相对而取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阅读全文]
应城市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420981000000地名由来:以地处要冲,乃安、荆二府的咽喉,郧襄东道门户,应置城为守,故名。清雍正《应城县志》卷1:“县名应城,或云当时以为此地应作城,故名;或云冈阜周环,隐隐如城,故名。未知孰是。”应城市因县为名。(中国地[阅读全文]